30周年参展项目
1995年我读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还有点懵懵懂懂。如果再能回到那个时候,希望自己更加努力学习。
30年,有没有想过停下来?
没有。从小我就觉得设计是喜欢的职业,大学读的也是设计专业,毕业后机缘巧合到了幕墙设计公司,在幕墙设计公司工作了十年,之后创办了现在这家公司。
我对幕墙行业是有憧憬的,能够为这个行业做一些微小的改变,是我们想做的,也是我们创立公司的初衷,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希望以科技提升建筑的价值。
创业过程中比较难的还是在人身上,因为我们是做技术专业的,在人员相处包括合伙人资金分配方面,会存在一些磨合、矛盾,过程也比较曲折。
印象深刻有时候吵分家,不是真正想分,就是相互闹脾气。公司遇到瓶颈或制度不合理,大家会想怎么突破,怎么向前迈一步,最重要的还是制度管理的问题。
开心和动容的时刻
特别开心的是接到好的项目,有机会参与其中,享受这个过程,经历它的每个阶段。作为设计师,沉浸其中是一种喜悦。
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应酬,宁愿画几张草图,或者画几个设计方案,这可能是我更爱做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新加坡做BIM项目应用落地,这个项目是在中国香港做的第一个大型的BIM应用项目。
采用了我们自己研发的BIM联盟协作系统,做的非常成功。整个体育场馆的模型从建模到修改到深化,用了非常短的时间,过程非常顺畅,且超预期完成。
● BIM联盟协作系统
● BIM联盟协作系统
项目比较特别,是由26,000+三角形板块组成的圆形体结构,如果用传统设计方式做,花的人力、物力、时间都会非常长。我们投入的人力成本就三个人,花了两个月,从LOD初始的表皮模型,深化到LOD350深度模型。
2. 深圳湾区书城
这个项目是深圳新十大文化建筑之一,深圳工务署、深圳市政府对这个项目都是高度关注,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
首先它的结构是异形,其次工务署提的高标准、高要求,对整个项目幕墙深化设计,BIM的实施要求都非常苛刻。这个项目也是我们公司在中国内地做的第一个BIM深度应用的项目。
工务署要求BIM正向设计,在建模的同时包括系统节点、幕墙方案都经过反复验证与推敲,施工安装的可实施性。
这个项目对我们公司意义挺大,比较像以前在新加坡做项目的感觉,不是纯粹应付建模,给领导看一下就完了,从方案设计到BIM深化过程,跟设计院、工务署配合紧密,他们对我们的评价也比较高。
第三个是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选这个项目的原因首先是它处在广州琶洲电商区——广州未来的CBD,也是我们在电商区承接的第三个项目。
格雷特的BIM,第一更快,第二精确度更高,第三准确率也高。我们能通过程序判别哪里错了,哪里有bug,怎么修复,模型不会后面做不下去推倒重来。
我们一开始进入BIM设计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不仅要懂幕墙设计,同时程序编程能力要强,逻辑能力也要强,才能把架构搭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BIM团队在整个国内市场是数一数二的。
新加坡开始实行BIM是2008年,我做第一个项目是2009年,是新加坡一线商场项目。国内从政府到工程以及行业层面,大家对BIM重视程度,慢慢都到了比较高的高度,感觉很欣慰。
我感觉国内外BIM技术相差至少有七、八、十年。做好BIM,各个行业的人才要很专业,不是把模型建出来就可以,要不断修改、调试、验证,让业主判断做还是不做,这是对整个工程流程的可视化管控,投入成本也比较高。
中国建筑的行情属于“快销”时代,这方面起步稍晚,但我觉得也不是问题,我们的基础人才还是有的,只要投入相应的时间跟人力成本,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
什么是高质量建筑幕墙?
最重要的是呈现结果,比如我们去华润万象城,走进去就很舒服,各个细节处理,包括构造、外观的表现,都让人感觉是非常好的建筑。
不同国家标准也不一样,因为每个国家的行情不一样,比如新加坡的高品质、高质量项目,开发周期可能是8到10年,中国项目的开发周期只有2到3年,最多3到5年。
实际上中国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很多项目都是最低价中标,所以在这种体制下想做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项目确实难度比较大。
首先绘好蓝图。前期方案设计跟建筑师沟通过程中,考虑的更加深入,包括施工安装可行性、造价成本,呈现的效果形式,连接构造、生产安装的难易程度,进行权衡对比。
第二是材料。材料是整个项目非常关键的因素,包括材料的供应商和承包商,对材料的追求,生产的监督,对后面安装有非常大的影响,有的材料能质保10~15年,有的材料2~3年就褪色了。
关于价格战与内卷
第一,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可靠度。作为业主的技术智囊团,能为他提供什么服务,带来什么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项目都是以前客户介绍的,做好公司口碑是首要考虑的。
第二,做差异化的产品。除了走量的产品外做一些高端产品,主要是应对香港和新加坡市场的需求,我们一直也想扎根国内市场,但确实这两年的竞争非常残酷,同质化比较严重。
我们希望迎接竞争的同时走差异化路线,现在做的香港国际机场里面的异形构建,包括工艺品,就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再结合内装优势,做好项目的落地,这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将这个经验应用到国内,我们的优势就会比较大。
不光建筑行业卷,哪个行业都卷。抖音短视频卷出来的人可能也就0.3%~0.1%。从事这个行业最重要还是热爱,当然也不是没有面包,幕墙行业薪资水平同比其他行业是中等,年轻人还是得放平心态。
要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不断吸收不断自我充实,不管是在我们公司还是去其他公司,都有扎实的技术知识,经过一定时间沉淀后,才会有质的突破。
到了年纪还跟大学生做一样的东西,你就被淘汰了,3~5年至少要当幕墙设计经理,没有机会也要具备能力独立承担项目,不能10~15年还是一个绘图员。
快速发展的时代,安全感从何而来?
ChatGPT刚出来时我们就注册账号,我认为新的东西出来,我们要拥抱变化,而不是排斥。可以尝试这个东西对我们是不是有帮助,我们感觉还是有用的,规范查一下就很具体的写出来了,还有底层的编程语言,AI对建筑的应用会越来越丰富。
现在很多呈现显示都是2D、3D的模式,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的采用动画形式演示整个设计、安装制造、维护过程,能解决业主很多顾虑,不会出现某个地方图纸没画清楚,对方看不懂的情况。
跟着时代走,时代不会抛弃你。如果你觉得已经很好,不想学新东西,很有可能再过3~5年,你就走在别人的后面。
我对中国的幕墙还挺期待的,首先越来越多的建筑作品是精品,现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领域是豪宅,其他领域也不是没有突破的可能。
第一同样价格基础做不同产品,在于如何管控、把握各个阶段的落地,应用新的设计手段与呈现形式,提高前期设计过程中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第二行业标准,我们接触过很多欧标、英标、新加坡标准、澳标,我认为国内现在的标准,在某一些地方过于严苛。
第三材料商、施工单位,一些低端的材料慢慢淘汰,质量高价格优的保留下来。
关于绿色低碳的未来
不同材料碳排放不一样,我们会结合项目的成本造价,选择相对低碳环保的材料。比如精制钢材,也尝试应用一些代替铝型材的产品,因为铝型材从铸铝到成型再到生产加工,碳排放相对较高。
幕墙骨架材料、面板材料、遮阳构建包括现在流行的光伏产品,我们都在学习摸索中。特别是光伏,现在做的几个项目,外立面四个面直接做光伏幕墙,还处于初期阶段,如何设计规避起火风险,保证设计的产品满足低碳情况下安全可靠。
2024年3月11-13日来广州【幕墙PRO展区】,看格雷特带来更快,更精,更准的BIM幕墙设计项目分享。
第30届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头部幕墙先锋人物带你抢先看门窗幕墙全产业链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报名参观领取30周年惊喜福利!
「WINDOOR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每年3月于广州举办,专注发布门窗幕墙全产业链(包含系统门窗、幕墙材料、型材隔热、防火门窗、门窗设备、门窗五金、结构胶)新设计、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是涵盖建筑外表皮领域解决方案的10万+㎡大型展览,同期邀请全球200+甲方、建筑师、幕墙设计师、门窗行业领军人物分享热门专业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