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再生包含了大到城区尺度,小到建筑室内空间,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化更新同步的,并带有一些前瞻性的、创新的思维框架下,研究与梳理出主要的城市问题并寻找综合治理对策。
通过对老城区的保留、改建和新建,传承历史文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再发掘,改善城市环境,最终提升城市质量。
2025BBU继续延伸【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与再生】为主题,邀请6家国内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展览与论坛。
“我享受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概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同时也希望保留建筑的本质和构造逻辑。”
杜抒
BIG董事,中国区负责人
Q:您在美国完成了专业学习,并在BIG纽约办公室积累了重要的工作经验。在求学阶段和在BIG纽约公司期间如何塑造了您的设计理念和职业发展路径?
我在华盛顿大学的本科学习与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深造,赋予了我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华盛顿大学的课程侧重建筑的构造逻辑,而哥伦比亚大学更关注概念性和探索性,同时更聚焦建筑与人文、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许正是这种对比,让我在设计时享受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概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同时也希望保留建筑的本质和构造逻辑。
职业发展的路径,有时候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因机缘巧合而开启了新的方向。最初,我对美术馆和博物馆建筑充满兴趣,也曾认为那会是我的主要方向。但后来,一次看似意外的机会让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让我开始关注设计之外的领域——那些我曾未留意、但同样值得探究的领域。这种转变,也影响了我后来重新回到BIG时,对设计、对业主、对项目的理解方式。
四年前我被派往中国成立了BIG在深圳的办公室。今年,我们又在上海成立了新的办公室。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涉足设计之外的事务——运营、管理,甚至商业模式的思考。如果是在更早的时期,我或许会抗拒这些变化,但现在,我发现自己享受这些新的挑战,并在其中获得了成长。我的创造力已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而是延伸到了公司定位、商业模式以及团队的培养。回望之前的经历,我意识到,建筑教育中涉及的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综合知识,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我的实践,既塑造了我的建筑观,也影响了我对团队和公司的思考方式。
▲BIG员工氛围
©Rasmus Hjortshoj、Max Touhey、Laurian Ghinitoiu
Q:你眼中的BIG公司是怎么样的,听听你个人的对BIG公司的一些感受?
加入BIG,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机缘巧合。最初,我对BIG的印象是一家以形态导向的设计方法而闻名的事务所。然而,随着我参与的项目和管理工作逐渐增多,我开始意识到,形态导向的设计既不是我们的起点,也不是我们的终点。更深层次的核心在于,我们试图为尚未存在的事物或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可能性。这些形态并非浮于表面的视觉表达,而是对环境、限制、业主需求与创新策略的深度整合,是我们探索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 Formgiving(丹麦语:赋形),即“赋形未来”(Give form for the future)。
BIG吸引我的另一点,在于它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能力。我常开玩笑说,每当参与竞赛或选择项目时,我总是特别偏爱那些场地条件复杂、挑战重重的项目。而BIG也始终擅长在复杂环境中寻找可能性——在这里,限制从不是障碍,而是激发创新的催化剂。我们在高密度城市中探索宜居空间的最优解,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创造可持续建筑的可能性,在严苛的功能需求下拓展建筑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正是这种在挑战中发现机遇的方式,让BIG的设计始终充满前瞻性,同时紧密契合现实需求。
在BIG,每个项目都是一次关于未来的实验,而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探索建筑如何在当下与未来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Q:作为BIG中国区负责人,您自2021年起被派驻中国,推动中国办公室的设立,目前已有十多个项目在进行中。面对中国市场的多样性,您是如何将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能否分享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的案例?
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融合是所有外企进入本土市场时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我看来,建筑本身是环境与文化的产物,无法简单划分为国际化或本土化。每一个项目都应基于在地环境、人文脉络与规范,量身打造独特的建筑表达。
因此,我们并非只是引入所谓的国际化概念,而是希望在每个项目中既尊重本土文化与环境,又敢于突破既有框架,迎接挑战,为未来赋予新的形态。
目前,由我们打造的苏州当代美术馆已顺利封顶,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苏州的文化传统,融入廊道、立柱、屋顶等苏式园林元素,使美术馆不仅承载当代艺术展览功能,也成为苏州文化的一部分。
美术馆由十二座展馆组成,屋顶像一条丝带,在场地之间自然地穿行游走。它不仅延展了建筑的边界,也形成了一条条介于室内与自然之间的廊道,把展馆、园林和水岸串联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流动式的参观体验。走进这里,你会一边感受到苏州深厚的文化气息,一边也能体会到当代艺术带来的开放感和未来感。我们希望用一种更当代、更轻盈的方式,让建筑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产生真实而有温度的共鸣。
Q:在BIG的官方网站中,“可持续性” 被作为七大核心栏目之一。您能否谈谈,为什么BIG如此重视可持续性,并将其作为单独板块呈现?
作为一家来自北欧的建筑事务所,可持续性早已深植于BIG的基因。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能源消耗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始终通过项目设计与社会倡导,推动可持续理念的落地与传播。随着北欧对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不断提升,BIG也在持续优化策略与团队配置,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并在不同地域探索可持续建筑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与谷歌合作打造了一座面向未来的办公园区,也是谷歌首个从零规划、由其自主主导开发的新园区,旨在树立可持续办公的新标杆。项目引入了北美最大的地热桩系统,预计可减少约50%的碳排放,同时将冷却系统的用水量降低九成,每年节约约500万加仑用水。园区实现了100%电气化,包括厨房在内完全不依赖化石燃料,并通过循环水系统实现非饮用水的回收与自给,迈向“净水积极”的运营目标。
项目已获得了LEED-NC v4白金认证,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LEED v4 BD+C:NC认证项目;同时也获得了ILFI“生命建筑挑战”水花瓣认证,是该体系下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设施。园区还提出了在2030年前实现全天候零碳运营的战略目标,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在制造业领域,BIG也在推动可持续创新,打造下一代绿色工厂。作为挪威家具行业数十年来最大投资,该工厂是全球首座获得BREEAM“杰出”认证的工业建筑。建筑采用放射状布局,由四个互通生产单元围绕中央枢纽交汇,优化生产流程并提升运营效率,同时实现高透明度运营,使制造过程直观可见。主要结构由当地木材、低碳混凝土和再生钢构成,结合900块光伏电池板、雨水收集和高效供暖冷却系统,使整体能耗比传统工厂降低90%。工厂每年可产生约 25万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所有运输均采用100%电动汽车,实现全面绿色运作。
与此同时,BIG正在持续探索木结构建筑的可能性。例如,在与日本丰田合作的丰田编织之城中,我们运用木结构塑造未来社区的空间体验;而在瑞士苏黎世,我们正在设计全球首座全木结构的机场航站楼,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转型提供全新范式。
该航站楼采用V形木柱支撑的空间框架结构,在优化旅客流线的同时,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木材作为机场的主要建筑材料,既取自瑞士本地的可再生资源,又延续了当地的木构建筑传统,同时使机场在功能性、标识度与绿色承诺之间实现和谐统一。
除了具体项目,BIG还积极开展自主研究,并提出“Plan for the Planet——星球蓝图”,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全球碳中和的实现。研究聚焦于设计中多个层面的关键要素,旨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框架,为行业提供系统性的参考标准,助力全球碳减排目标的达成。
▲BIG总部
©Laurian Ghinitoiu
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BIG的项目中,也深植于我们的总部建筑之中。在哥本哈根的BIG总部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制造商联合研发了新型混凝土Uni-green。这种材料通过煅烧黏土和石灰填料替代传统水泥熟料,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5%。
总部落成后,不仅获得了行业认可,也受到了本地居民与游客的欢迎。这一成果不仅得益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更彰显了材料技术在可持续建筑中的深远影响。
Q:2025 BBU建筑展览与论坛的主题聚焦“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与再生”。您如何理解城市更新中的可持续性?在BIG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如何通过具体项目得以体现?
我一直认为,可持续性不仅是一种设计策略,更是一项需要长期践行的社会使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然而,在追求可持续标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在舒适性、趣味性,甚至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之间做出取舍。因此,我们提出“享乐式可持续性”(Hedonistic Sustainability)理念,即可持续设计不应只是关于节能环保,更应兼具舒适性与愉悦感,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享受,而非妥协。
这一理念在哥本哈根海港浴场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项目不仅改善了旧港口的生态环境,更将其转化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使一片曾被忽视的城市边缘空间焕发新生。2007年,该项目荣获国际奥委会优异奖,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数获此殊荣的体育与休闲设施之一,进一步印证了其在城市更新和可持续设计领域的影响力。
另一个践行“享乐式可持续性”理念的代表性项目是 CopenHill – 哥本山。作为全球最清洁的垃圾发电厂,哥本山不仅承担着城市能源供应的功能,还兼具滑雪、攀岩与徒步等运动场地的属性。BIG通过这一项目,重新定义了工业基础设施的角色,使原本封闭的能源工厂转化为高度可达、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让曾被忽视的“灰色角落”成为哥本哈根的全新城市地标。
▲哥本山垃圾焚烧厂
©Rasmus Hjortshoj、Søren Aagaard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恶化、社会不平等、空间碎片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另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优化存量资源,盘活未被充分利用的区域,使城市空间以更高效、低碳的方式运作,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共生。
▲奥胡斯港口
©Laurian Ghinitoiu
在奥胡斯港口项目中,BIG 采用了“先塑造公共空间,再引导商业开发”的规划策略,重塑滨水区域,使其成为融合自然与城市活力的公共目的地。新建的海滨步道串联东侧海湾与西侧休闲港口,形成一系列互动水岸空间,如港口浴场、运动广场、城市沙滩、餐厅及咖啡馆,鼓励全年无休的公共生活体验。
▲奥胡斯港口
©Rasmus Hjortshoj、Laurian Ghinitoiu
▲不丹新城机场
©Brick Visual、BIG
此外,我们正在为不丹规划一座全新的城市。作为“世界上最幸福且碳负排放”的国家,我们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符合现代需求的经济中心,同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当地文化深度契合。总体规划以 国民幸福指数(GNH)的九个核心领域为基础,结合生态多样性、文化遗产和基础设施发展,构建一座可持续的未来城市。
城市布局依托35条河流与溪流,共同塑造互联的生态系统。街区形态如同层层叠叠的稻田梯田,从乡村高地向城市低地递进,城市密度逐步增加,使自然、农业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
这一系列项目展现了可持续性与都市生活方式的融合,而“享乐式可持续性”也将成为2025 BBU建筑展览与论坛的核心议题,推动公众对可持续建筑的认知,探索如何通过设计创造既环保又富有吸引力的未来城市。
2006年,一群建筑师参与/发起了BBU展览【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
2022年,阿尔法大会重新邀请20位当年参展的建筑师再次相聚,老友们在这里回顾作品与人生,此后每年阿尔法建筑大会以BBU的形式邀请建筑师参与。
BBU是一个展览,BBU是一次相遇,BBU是一些欣喜,BBU是一刻动容... ...
感谢每一位参与BBU的建筑师:
BBU@2022:蔡田田、曹声东、陈丽乔、龚维敏、黄捷、刘珩、刘晓都、罗建中、米笑、倪阳、庞伟、邱慧康、汤朝晖+杨晓川、汤桦、王维仁、冼剑雄、谢应岷、许迪、钟乔
BBU@2023:王辉、俞挺、宋刚+钟冠球、袁奇峰、Chris & Jasmine、丁劭恒
BBU@2024:宋晔皓、柳亦春+陈屹峰、孙一民、李宝章+李方悦、陈栗、石璐、Mr. Mark Dekker
BBU@2025:凌克戈、彭勃、胡闽、肖诚、李志高+周月珠+黄燕华、杜抒
广州城博建科展览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展览项目运营公司,隶属于全球第一大展览集团英富曼展览集团,伦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代码:INFORMAPLC(INF.L),每年全球举办展览450+场次。
城博建科致力于全建筑产业的数据驱动、品牌战略与资源整合,通过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等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创新、战略性展览活动。
广州绿色之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色之春)是具有先锋理念的建筑文化与当代艺术的专业传媒公司,从事策划和组织高水准的建筑和艺术展览与活动;以及策划、编辑、设计和出版高质量的设计和艺术原创图书与杂志。
绿色之春也致力于普及和推广建筑文化,希望有更多普通市民关注自己生活城市的变化,关注建筑品质的优劣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建筑师、幕墙设计师、创新材料企业来到这里分享全球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期待你能看见思想的碰撞,你能拥有动容的时刻,你能享受老友的欢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