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墙中国·对话牟永来 | 上海的新“外滩”—宝山上港
日期:2021-10-18



一个建筑的外立面,体现了一座建筑了“个性”,一群建筑的外立面,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性”。


【幕墙中国】从设计、施工、选材创新的角度分享年度优质新项目,通过对话当代中国先锋幕墙设计师的成长与变化,对青年建设者产生影响。


本期人物



近期新项目:长滩观光塔


长滩观光塔位于宝山上港十四区,原为配套港口码头和工业仓储用地,2011年启动整体转型规划开发,前一百年看外滩,后一百年看长滩。


濒临长江的宝山上港十四区将实现“老港区、老码头、老堆场、老厂房”的华丽转身,打造出一个崭新的上海长滩观景塔区域,将成为集商业商务、邮轮游艇服务、休闲居住为一体的上海北部滨江新亮点。



关于项目:魔都的“定海神针”


这个项目是作为宝山十四区的转型的地标代表项目,也是上海宝山区最高的建筑,作为建造者,您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期待?



项目是G1501过江隧道市重大工程的配套工程,采用”定海神针“建筑形象,是宝山新尝试的一个标志建筑,给了宝山一些新的概念,对宝山新城未来的发展有一些阶段性的战略。


我认为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和使用功能,因为这个建筑放在那里,他就是一个建筑,很多人认为他好看即可,但更多的是在于他的运维运营要给这个城市未来带来的文化内涵,这才是长久的,只有文化才能是永远流传的。


长滩观光塔 © 金螳螂


关于设计:首创结构与幕墙一体化


项目采用了首创的幕墙钢结构一体化系统,也称柱面网壳空间钢结构体系,给我们介绍一下?


这是一个新的钢结构幕墙系统,通过BIM设计、数字化、参数化、信息化,三化设计进行大数据合模。以前做幕墙基本上是主体结构、钢结构、幕墙,有三层皮,这个项目除了主体是混凝土结构以外,最大的优点是把钢结构和幕墙一体化设计,整个支撑钢结构的造型是三角形网格构造,玻璃幕墙也为三角形造型,两种体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幕墙板块在使用过程中变形基本与钢结构同步。


这种结构形式以前叫装配式幕墙结构,但这个项目与常规的装配式幕墙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行业来说属于创新,未来会有更多项目用此技术解决现场施工问题。



© 金螳螂


关于施工:结构幕墙一体化大跨度吊装


项目用了钢结构幕墙一体化大跨度吊装,在施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幕墙钢结构由上海建工机施集团设计施工,采用地面多段焊接成型后进行整体吊装提升,整个钢结构最大高度达到40米。


在整体吊装过程采用四个液压吊点,证结构变形控制在设计限值范围内,若发生不可逆变形修复工作将非常困难,所以整个吊装过程中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来保证稳定性。


该项目作为一个过江隧道通风塔,有很多通风通道,造成出风的温度最高可达250°,最初是通风口设计成橘红色彩釉玻璃百叶形态,后经过实验后发现高温工况下玻璃的安全隐患,最后通风百叶采用了开尔搪瓷钢板,做成陶瓷百叶



© 金螳螂


关于魔都:两个第一高楼的幕墙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而长滩观光塔也是上海宝山区第一高楼,都是您做的幕墙设计,这两个项目有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您可以详细说说吗?


两个项目都是和上海建工一起合作的,上海中心外幕墙结构特殊性在于建筑外型就像芭蕾舞裙摆,每一层圆环钢结构通过吊杆吊在主体结构上面;为了保证体系的稳定性,横向设计为径向支撑杆最大的横向悬挑是12-13米长滩观光塔它没有横向撑杆的。


两个项目效果图 © 金螳螂


超高层玻璃幕墙项目设计理念是一样的,根据变形来设计它的变形节点,因为钢结构在变,玻璃幕墙也在变,变形能力不足玻璃幕墙就会被挤碎。其他项目钢结构加混凝土比较多,这两个项目表皮都是钢结构,解决变形问题的要求更高,而且两个项目受力体系是不一样的



上海中心最大风摆变形达到1.5米,结构变形非常大。上海中心约80米高形成一个分区,在每个分区下端设置了一个伸缩机构。它采用四边形拟合网筒状。


长滩观光在每个分区位置也有设置一个变形缝,用构造上有这样的设计来解决板块压缩问题。它靠三角形网筒结构形成自身的刚度,来解决自身变形的问题。



受力体系对比 © 金螳螂


关于职业:成长的记忆 


为什么选择幕墙行业?


20多年前,在建筑设计院做建筑设计,那时候幕墙还不多,由于自己喜欢研究新鲜事物,做一些技术的研究,就转到做幕墙设计。



从最早的外滩花旗银行,上海太平金融大厦、上海中心等超高层项目、以及这些年参与的的苏州中心、重庆来福士、舟山观音圣坛等项目。真正有特色的好项目都是最近十几年完成的,过去十余年也是国内的幕墙高速发展的十年,现在达到一个技术顶峰。


记忆深刻的项目?


苏州中心项目的大鸟屋面采光顶,国内最大面积采用冷弯玻璃做的采光顶,也是唯一一个采光顶是由冷弯玻璃制成,项目采用全数字模拟技术。


当时这个项目没人敢做,因为冷弯技术国内没有人敢大面积使用,而且冷弯的曲率是最大的。实际上我们讨论了很多方案,冷弯玻璃到底怎么做,当时大家对这个技术都争论不休。


我们做了很多样板实验,包括这个破坏性实验,甚至包括做完实体样板以后的时间耐久试验。通过一年多时间的验证,才得出可以做冷弯体系的结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普陀山观音圣坛的佛教建筑也是第一个用幕墙材料,利用内装技术工艺手法来做的佛教百年建筑,建筑高度99米,全部用数字化建造技术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我认为整个幕墙过程中设计、加工和施工每个环节都不能少,但最重要的还是设计,因为要设计先行。你只有先想明白,才能做得好。


为什么有很多失败的项目,建筑设计的很好,因为从建筑师到幕墙设计这个环节没有衔接好,没想明白就落地开工。遇到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解决,这样就要舍弃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有可能就是建筑师想要的东西,舍弃的多了,可能就表达不了建筑师最初的想法了。因为已经错过了那个最好的时间,所以说设计应该是第一位的。


幕墙设计师在建筑中担任着怎样的角色?


如果把建筑比喻成做服装,建筑师就是服装设计师,幕墙工程师就是打板师。


02还是03年的时候,我做过一个上海的太平金融项目,需要用到通风器,这种产品主要在日本,应该是在九九年慢慢引进到中国,价格很贵。我们去研究产品原理,你们不能想象,最后是我用手工做出来的。


在办公室用有台钻、各种机器加工设备,买一些电子零配件,自己组装一个通风器,还是电动的,然后装在那个样板上。最后业主觉得这个很好,选择了我们的方案。这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想起来,还有很多感慨。


这个可能也是在整个设计生涯中,每个设计师必须历练的过程。就像建筑师为什么他要做模型是一样的,做出的模型才能告诉别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那如果没有模型,只有图纸,其实很难让你去理解你这个产品。我们做为幕墙设计师来说,应该是学习他们动手的能力和精神。



关于自我:动与静的结合 


工作中的状态?


我想动与静结合是创造这个行业原动力、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幕墙设计,我们需要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和才能。


因为要能坐得下来,又能动得起来。做事情我是比较坚持的,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理念。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做的就是坚持,一直往前走,当然也会遇到艰难的时候,动是最好的缓解压力的方式。


生活中的状态?


空闲时会去走访之前自己做过的项目,去了解项目的运营。也会去看一些特色项目,以前到国外都会去看国外的一些建筑,欧洲建筑整体不高,但有些建筑很有特色,建造也很精致,在国内较少遇到,这些都可以借鉴到国内新项目上。


回到过去:如何选择


假如回到过去重新选择职业,不从事幕墙,您会选择哪个行业?


如果不做幕墙,我也会做一些和创造相关的一个行业。因为我本身对技术创新,创造性的工作更青睐。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一些能力和天赋。


有好的idea,才能有好的结果,创新是未来的趋势,我个人也是一样。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多年总是希望做一些比较特殊的、有一些有意思的项目。并不是项目本身有影响力,而因为项目是有难度,需要创新,需要有新的技术引入,才有兴趣去做这些工作。


面对未来:如何期待


您认为幕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未来的设计趋势不超过五年,所有的二维图纸都会是三维图纸;现在设计行业讲究一种叫正向设计,现在大部分的设计用三维,用平面图转换成三维图来去看。再从三维图里面转到平面图去用。

未来所有模型设计可以做到来改方案,工厂也可以用它来下单做加工,现场的施工可以用这个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和施工检查,如果运营的好,还可以用这个模型做后期的运维管理。


现在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越来越少的青年愿意从事施工工作,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未来这个行业发展趋势会产业化,和国外一样的。现在新生代没有人想到工地去工作。


行业的发展需要把所有幕墙在现场的安装工作量都移到工厂去做,工人在没有风吹日晒的环境下工作。现场少量工人做简单的安装。工人也是高技能、有知识的阶层。


其实国外的工人也是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工人很少,要求的技能很高、收入甚至比工程师的收入还要高。这就要求我们整个行业转型,所有的产品必须要工厂化、预制化和装配化,那就解决这个产业工人问题。


您对青年从业者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觉得青年设计师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很重要,人都喜欢偷懒。很多人做两年的设计,然后去做顾问或去做业主,你都无法驾驭幕墙真正的特性,甚至都不如施工企业一般的设计师,如何能做好业主和顾问。很多设计师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自己长远的发展。


还要有创新精神。很多设计师喜欢抄,从左边搬右边,从右边搬左边。这样可能在行业里能做一些事情,但不会有发展。有发展一定要创新,创新可能会犯错,犯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犯错是不是能总结经验,能有新的成果出来,这才是未来设计师需要重点做的事情。


未来数字化以后,这些人慢慢就会淘汰了,未来数字化就需要有头脑人来操作电脑和机器。未来一定是属于有一定的能力、有创造性,能接受新技术的人。



以上内容为采访实录,更多项目信息牟永来先生将于【第二季幕墙中国·超级项目演说】现场进行分享,欢迎大家参会交流。



幕墙中国·超级项目演说


2021-2022年度超级项目征集



【大会信息】



关键词:上海,新“外滩”
在线客服